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长廊

民革武安支部---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民革之家”建设纪实

2019-04-07作者:郝晓辉

占据一处70多平方米的地方,井井有条的布置着会议区、资料区、展览区。会议区可举办文化沙龙、历史讲座和党员学习培训等活动,展览区主要介绍民革的发展历程、民革章程及民革武安社情民意调查站医疗服务组近几年的工作。这里就是民革武安之家——民革武安支部第一人民医院活动室。

    却不曾想,这一“家”的由来却殊为不易。

     “无以为家”的无奈

    2017年6月8日,民革河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顺利闭幕,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主委卢晓光代表新一届委员会与全省11个市委会主委共同签订了2017-2018年度目标责任书,这个被称为“六个一”的具体任务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创建一个民革之家。

    时间再追溯到2011年的9月,那时民革武安支部刚刚成立;2013年6月,作为支部重要组成部分的社情民意调查站也正式挂牌;2016年3月,民革武安社情民意调查站医疗服务组第一次开展社区宣传、下乡义诊活动,至今已开展此类活动20余次,得到了广泛群众的好评。殊不知,每一次完美的大型义诊活动背后都着一群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利用下班时间,放弃节假日聚在一起,一遍遍的做着选址、策划,沟通协商、器械搬运、资料复印等等大量的工作…

    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7名民革党员是医疗服务组的核心力量,自开展活动以来,召开小组会议或承接支部活动都是借用或租用外单位的会议室。这样的弊端很明显,活动费用大、组织不方便,更重要是的,党员们没有归属感。其次,医疗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找到大家工作之余的一个交集实属不易。面临“开会活动在公园,缴费述职在酒店”的窘境,医疗服务组强烈呼吁有一处固定场所,建一处民革自己的“家”,真正高效扎实的开展惠民义诊工作。

    “白手起家”的热情

    “要建家,当然不可能仅仅靠说说,但真要行动起来,其中的困难可着实不少。”用民革河北省委会主委卢晓光的话来说,“要建家,没房子、缺经费、无团队、难管理,四只‘拦路虎’考验着我们。”怎么搬掉这些“拦路虎”?这考验着民革党员的智慧和热情。

    民革武安支部委员孟永生,秉持着“党员之家党员建,建好之家为党员”的理念,历时两个月经多方协商,最终敲定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处会议室。

    2018年1月,武安市民革支部委员孟永生、孙学斌,党员郝飞跃、范华平、郭秀华丶李法亮等人为落实支部创建民革之家的倡议,在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基建科会议室建立起了民革武安支部活动室,这是我们民革武安支部的第二个“家”。

   “处处有家”的期盼

    在民革中央的指导下,省、市、县民革各级组织积极努力越来越多这样的“家”正在建设中,党员们翘首期盼的“家”正一个个逐渐变成现实。在党员们的心目中,“家”是港湾、是平台、是阵地、是堡垒,有了“家”,基层组织成为更加坚强的战斗堡垒,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有了“家”,广大党员们更加自信地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勇于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正如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指出的:“从这些漂亮温馨的‘家’背后,我能感受到广大民革党员对‘家’、对组织的热爱。”

                               

                                                                               2018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