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具有侵犯性、暴力性、反社会性等特点,给学生、家长、学校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市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对防治校园暴力采取了强有力措施。然而,我市校园暴力仍时有发生。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当受到校园暴力冲击的学生,有可能因为长期处在恐惧状态中,会对其心理产生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理反应,比如肠胃不舒服、腹泻、食欲下降或没有食欲;感觉头痛、身心疲惫,出现失眠症状,容易做噩梦;还有的可能感觉呼吸困难甚至有窒息感等等。它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校园暴力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伤害远不只肉体上的创伤,更是心灵的伤害。家庭、学校、社会亟需对这些施暴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救援,倘若对这些孩子的心理阴影与心理问题置之不理,如果这些心理冲击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伤害会影响他们终生,便会造成严重后果。解决校园暴力不能事后处理、个案解决,关键要进行日常心理疏导和防治。
建议:
一、加大心理健康疏导力度,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增加小学和中学心理健康课时,增强预防暴力事件的针对性教学活动。聘请心理健康专家定期到学校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疏导干预;班主任要结合班级日常管理,及时发现“重点人”,告知心理健康专家和家长。
二、学校要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家长教育课堂,形成家校有效互动;成主日常防治校园暴力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流程、防范措施、应急预案;建立校园暴力事件报告制度,畅通举报渠道。
三、建立日常排查和化解矛盾制度,及时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度。加大对防治校园暴力工作的资源投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
四、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委托等方式引导儿童社工、心理咨询师、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员投身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向受到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法律、屁护、医疗等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