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长廊

民革武安之家建设解说词

2024-11-29作者:张浩

尊敬的各位领导:

长期以来,“无家”对于全国各地的基层民革组织来说,几乎是一个共性的难题。因为党员较少、经费缺乏,民革基层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一般很难配备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一应设施。大部分基层组织,平时开展组织活动就像打“游击战”,搞一次活动换一个地方,显得比较松散随意。面临“开会活动在公园,缴费述职在酒店”的窘境,广大民革党员强烈呼吁有一处固定场所,建一处民革自己的“家”。

2011年9月,民革武安支部成立。支部主委高宽宏召开班子会开始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要建家,当然不可能仅仅靠说说,但真要行动起来,其中的困难可着实不少。” “要建家,没房子、缺经费、无团队、难管理,四只‘拦路虎’考验着我们。”怎么搬掉这些“拦路虎”?这考验着武安民革党员的智慧和热情。2016年5月28日,在支部委员赵大春不懈努力下,积极争取市委统战部领导大力支持。经市委统战部与住建局协调,在市路灯管理处二楼安排了45平米活动室。

“我曾有一个梦想,希望所有民革党员,走遍全国都能看到自己的家。”2017年9月18日,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在与民革杭州西湖区基层委员会座谈时曾这样动情地说。真切的言语,触动着所有武安民革党员的内心,也勾起了大家对于“建好武安民革之家”的渴望。武安民革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以民革党员之家为抓手,在强化思想教育、夯实政治共识、凝聚人心力量、展示民革形象、参政议政等多方面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武安民革党员之家非常重视对民革光荣历史的宣讲和对优良传统的传承,力图把“家”打造为激发组织活力和创造力的阵地。将其建成民革的精神家园,尤其要把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在此发扬光大。民革党员之家是民革党员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阵地、民革形象展示的窗口,是凝聚人心共识的桥梁和党员教育培训的基地,起到以“家”教育人、团结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突出民革优势特点,针对社会热难点问题,主动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微提案”“微监督”促进问题解决,进而实现“在调研中增进共识、在建言中凝聚力量”。

大家请向我的左手边看,在我们北墙上悬挂是民革武安总支社情民意调查站的组织机构,站长由武安市政协委员、民革武安支部一支部主委赵大春担任。

各位领导,请向我的右手边看,在我们南墙上悬挂的是武安政协社情民意调查站的组织机构,站长仍由赵大春担任,成员为武安市政协委员。

党员依托武安民革之家,深入开展民革党史教育,发扬民革前辈的优良传统;我们民革武安支部创新开展抗战史料征集,先后编纂了《中国国民党在武安》、《高树勋爱国主题教育研究文集》、《王天祥武安抗战纪实》等书籍,进一步丰富了武安抗战史。注重与参政议政相结合,引导党员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定期接待、走访群众、“委员接待岗”、民情恳谈会等方式,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建言献策;注重发挥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展示武安民革形象。

党员之家建成八年来,已多次接待省内外民革组织和党员前来参观,并开展了多项活动,切实提升了组织活力和党员凝聚力,成为武安民革党员的精神家园。支部依托民革之家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党员时刻置身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之中,感受着“民革党员之家”的生机与活力。

我的解说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