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也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源头活水。新时代对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盘点当前政协委员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加以解决,使委员整体素质有提升,发挥作用有平台、履行职责有载体,调查研究有渠道,建言献策有成效:从而不断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当前政协委员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政协履职质量高低,作用大小,既取决于委员的履职水平,也取决于履职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通过调研,从这两方面看.当前还存在如下问题。
1、委员履职的主动性不强。当前,政协对委员的履职考评管理还处在一个柔性阶段,比如对委员届内是否提交提案或对提案数量不作刚性考量,造成了委员履职与否一个样,致使一此委员的履职主动性不强,甘当挂名委员。
2、委员履职的经常性不足。绝大部分委员知道写提案是“规定动作”,基本能够完成。然而,不少委员仅当“会议委员”,闭会期间很少参加其至从不参加委员活动,不调查民情,不关心民意,对于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调查研究等“自选动作”选择忽略,很少用精力去把老百姓盼望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反映出来。
3、委员履职能力参差不齐,履职质效不高。一些委员只注重政协委员身份的荣誉和政治待遇,而忽视履行相应的职责:一些委员知识层次较低,履职能力有限:一些委员或由于思想认识问题,或由于能力问题,或由于工作岗位所限,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提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一些深层次的、政策性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不多,难以“参政参到点子上”。
4、委员履职时间有时不能保障。政协委员一般来自于各个社会阶层的骨干和精英,本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加上各个单位对政协工作认识问题。当履职活动与岗位工作存在冲突时,委员只能看单位领导“脸色”行事,先看领导意见才能决定是否参加、履职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导致委员“疲于奔命”,不能很好地参加政协组织活动。
5、有些委员对本单位或者一个系统内出现的问题,因为忌讳的缘故往往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讳莫如深,常常左顾而言他,提也是提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譬如,做医生的政协委员不提医疗方面的提案,搞教育的委员不愿提教育方面的提案。
建议:
(一)把好“入口”关,打好委员履职的先天基础。政协委员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职务,要求很高。在推选委员时,就要高度重视委员人选的标准和条件,严把委员人选的素质关、能力关。对于那些当选委员后履职意愿不强、热情不高的,不尽职尽责的,以及没有履职能力,一律不得继续推荐为政协委员人选,注重从源头上把好委员的“入口”关,坚决把“不合格”委员拒之门外。
(二)强化管理,激发委员履职的内生动力。加强委员履职管理监督,把委员履职情况进行“量化”,建立起委员履职档案,把委员参加活动、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撰写调研报告等情况都记录进履职档案,以此为基础对委员履职进行综合评价,每年底公布委员全年履职情况。对不能参加政协组织会议和活动、不履行义务、失去代表性的委员,通过必要程序给予通报、告诫、劝退甚至取消委员资格。
(三)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委员履职的意识能力。通过举办委员培训班、专题研讨、集中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委员进行学习培训,进一步促进委员更好地掌握履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提高委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拓宽委员履职的视野和思路,增强委员的履职意识,提升履职能力。
(四)通过知情知政,营造委员履职良好环境。
1、畅通知政渠道,有效保障知情知政。帮助委员更好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部门开展工作等方面的情况,让委员知情知政,为委员更好履职创造条件。如建立和完善向委员通报工作制度,组织政协委员调查视察、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让委员通过多个渠道进一步熟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延伸提案办理链,激发建言积极性。提案工作包含提案撰写、审查、立案、办理、落实、反馈等五个环节。进一步做好提案成果的转化、巩固和拓展工作,促进提案转化为党政决策成果,转化为民生实事工程。同时,将提案成果转化情况向提案者反馈,增加提案者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其履职建言的积极性。
4、作出相关规定,保障委员履职时间。由于政协委员是兼职,必然要将岗位工作的部分时间用于履行委员职务。建议根据委员闭会期间参加政协开展的视察、专题调研、联系群众、学习培训、应邀参加常委会会议等活动所需时间,作出明确相应规定,保障委员有足够的时间参加。
5、建立健全委员履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委员履职表彰和宣传活动,树立委员履职的榜样,增强委员履职的光荣感、责任感,激发委员积极履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