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孙中山研究

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2025-04-09作者:赵大春

爱国,这个神圣而庄严的字眼,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为中华民族探索一条达到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的解放之路。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深受全中国人民的爱戴。孙中山先生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真正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七十年历史,是一部古老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冲开国门,倍受欺凌、丧权辱国的灾难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艰难探索救亡振兴道路的变革史。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不甘沦落的中国人曾一次又一次地变革图强,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惨遭失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加深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885年,清政府在战争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向战败国法国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起了孙中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忱,痛感“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从而增强了改革现状的思想和勇气。

1894年6月,孙中山带着精心准备的《上李鸿章书》,抱着“冀万乘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可奋起”的希望,北上投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物能畅其流”的主张,但李鸿章拒绝接见他。孙中山又来到北京,目睹了尽管中日战争即将爆发,国家危在旦夕,而清廷仍在热衷筹备慈禧的60大寿。此行使孙中山消除了改良主义的幻想,激发起他的革命意志,毅然决然开拓推翻专制的革命道路,用革命手段来倾覆清廷的腐败统治,以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更使孙中山“始决倾覆清廷,创立民国之志。”这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继而发动中国人民以武装反清为手段,以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中国民主革命。

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兴中会),从1895年起至1911年的十七年间,一共举行过十二次重要的武装起义。直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武昌起义”的胜利,终于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孙中山先生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以共和取代帝制,诚然来得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政治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和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沿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从此共和深入人心,而帝王专制由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象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真切愿望,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孙中山先生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追求国家统一的伟大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海外侨胞、两岸同胞为之奋斗。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代表性事件。毛泽东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毛泽东多次论述过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意义。1949年9月他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继承者和发展者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宣告新政府将“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后,2001年10月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的集会上也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骨肉相亲,血浓于水。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有利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长远发展,理应成为两岸人民包括各个党派、团体共同的大目标。”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进一步阐明:“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这样看来,纪念辛亥革命就与我们当今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存在着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因此,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就集中体现在三大历史任务上。

①纪念辛亥革命,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纪念辛亥革命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缅怀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荣业绩,通过纪念活动,认识先烈志士们为中国富强所做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各党派爱国人士共同参与,促进团结发展。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举行种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让我们年青一代能铭记这段历史,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这场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会与西北协进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②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中国的各项事业走向现代化。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从事革命的目的,是实现‘民富国强’,使中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按照当时的标准实现现代化”。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 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蓝图。 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这是辛亥革命一笔巨大的无形遗产,令后继者受益无穷。 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是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兴高采烈地说:“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又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于民国创建伊始,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黄兴以民国元勋的身份努力倡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勃兴。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使得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 “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并使其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更是走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切不可低估辛亥革命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

③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

辛亥革命的英雄们为了推翻清朝反动、腐朽的统治,而不屈不挠奋斗的革命精神,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努力,正是新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借鉴的精神。杨尚昆在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今天,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共和国中的每一个公民,都不应该忘记八十年前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人民日报1991年的社论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投身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尤其不能忘记祖国的近代史、现代史,要善于从近代现代史上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的高尚品德,‘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赤子之心,放眼世界、‘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以及‘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可谓万世楷模。孙中山先生这种战斗不息的爱国主义热诚,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永远值得弘扬和光大。”

④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拓宽全民的视野,推动人类进步伟大事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成果是,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这是中华民族近代觉醒中的一个重要界碑。在这个过程中,维新与保守、革命与保皇经过激烈较量,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皇权思想受到冲击和唾弃。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皇帝是上天的代表,人民群众只是皇帝的奴仆和子民,封建皇权思想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和残酷的思想牢笼。任何怀疑、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行为,被视为“非法无圣”、“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辛亥革命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打和批判,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运动的高涨。皇帝都能打倒,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禁锢人们的思想?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这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空前加快。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制定和颁布了30多件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革故鼎新的政策法令,并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体和政体。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确立共和已经一百年了,但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流毒依然盛行。虽然我们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制度问题上可以满足了。实际状况是,我们还有许多制度很不完善、很不成熟,我们还需要改革,这场改革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为此,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思想,主张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成两种:一种是交给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权;另一种是交给政府的治权,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个权。孙中山说:“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那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的政治机关。有了这样的政治机关,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续推进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仍是很艰巨的任务。

⑤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广泛的大团结,也是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伟大任务的完成。

目前,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台湾与大陆已经分隔了半个世纪的问题,令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不侧目和关注。这种现象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也是违反孙中山谆谆教导的。

中国不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还是一个酷爱统一的国家。历史上,中华民族虽然也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分裂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孙中山自始至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

关于统一的具体内容,孙中山也有很完整的思想。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他把国家的统一具体地归纳为五个方面的统一,即民族的统一,领土的统一,以及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其中尤以民族的统一为基本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中国从一个“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到近代一落千丈,成为一个“次殖民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孙中山认为,“就是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因此,为了统一中国、振兴中华,就必须首先振兴民族精神,“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结成了国族团体,有了近四万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我们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民族的统一,是使中国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对内摆脱贫困落后的首要条件。

1949年以来,国家统一问题一直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大问题。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祖国统一问题都是纪念活动的主题。

把纪念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和建立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联系起来,这是现实的政治需要,这就是现实的政治。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纪念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是全国重要的政治活动,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五十年一贯进行的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这样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足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中国共产党生日相比拟了。同时,我们更加理解了,辛亥革命不仅仅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次革命运动,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其本身的魅力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积淀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一个重要源泉。由辛亥革命所凝固起来的这样的民族精神是永远需要发扬的!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说:“辛亥革命是每年我们都会去纪念的一个日子,假如两岸真的能够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的话,对有意去分裂中国、有意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那些人,这个活动能够在无形中给他们一些教育,让他们知道,大陆和台湾两岸都是中国人。”

辛亥革命的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两岸同胞共同家园。要实现祖国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这既是百年来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宏伟事业的新的开端。

 

赵大春

2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