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长廊

太行烽火铸丰碑 邯郸红韵谱新篇——从邯郸红色地标看“四史”中的奋斗史诗

2025-06-22作者:赵大春

八百里太行横亘南北,在晋冀鲁豫交界之处,邯郸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古城,如同一座活着的历史丰碑,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松柏林间,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的青砖灰瓦下,每一寸土地都回响着“四史”的激昂旋律。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走进这些红色地标,聆听邯郸大地讲述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故事。

 

一、党史之光:烽火太行中的信仰铸魂

1946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邯郸奠基,这座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的红色圣地,安葬着左权、董振堂、赵亨德等200余名革命先烈。踏入陵园,38米高的人民英雄纪念塔直插云天,塔身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凝聚着亿万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在左权将军墓前,总能看到敬献的鲜花。作为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在1942年十字岭突围战中为掩护总部机关转移壮烈牺牲,年仅37岁。他在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烽火连天,母亲若在家,恐亦难幸存……我虽如此,但坚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终会胜利。”这封跨越时空的家书,见证着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陵园内的左权纪念馆里,陈列着他使用过的望远镜、公文包,泛黄的作战地图上,依然留存着他标注的行军路线,仿佛在诉说着太行山上那场气壮山河的反“扫荡”斗争。

邯郸的党史故事,不仅有将领的热血,更有普通党员的赤忱。在涉县中原村,“抗日县长”刘锡三的故居保存完好。这位放弃优渥生活的知识分子,在抗战最艰难时期出任涉县县长,带领群众开荒种地、修筑工事,被百姓称为“咱们的好县长”。他在日记中写下:“身为共产党员,当以百姓心为心,以民族责为责。”这样的信念,如同火种,在邯郸大地燃起燎原之势,从1931年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到1945年邯郸解放,全市党员从不足百人发展到六万余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解放的钢铁长城。

 

二、新中国史之基:边区首府的建国预演

邯郸之所以被称为“新中国的摇篮”,源于其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晋冀鲁豫边区中心的特殊地位。位于邯郸市区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建筑里,珍藏着边区政府发行的货币、制定的《土地法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物。这里曾召开过边区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被誉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实验田”。

1947年,刘邓大军从涉县赤岸村的一二九师司令部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序幕。在一二九师纪念馆的沙盘前,“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标语震撼人心。当年,不足25万人口的涉县,有4.2万人参军,12万人支援前线,家家送儿打东洋,户户做鞋支前忙。如今的赤岸村,依然保留着刘伯承、邓小平住过的窑洞,炕头的煤油灯、墙上的军事地图,仿佛重现了当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邯郸见证了多项制度创新:边区政府创办的北方大学(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财经、政法人才;邯郸机器厂(今新兴铸管前身)生产的机器零件,支援了全国解放区的工业建设;峰峰煤矿工人组成的“工人护矿队”,成功保卫矿山设施,为新中国工业恢复奠定基础。这些实践,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新中国建设的前行道路。

 

三、改革开放史之变:老工业基地的涅槃重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时,邯郸这座老工业城市面临转型阵痛。曾几何时,邯钢、峰峰煤矿、邯郸陶瓷厂等国企撑起城市经济脊梁,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传统产业陷入困境。然而,邯郸人继承了革命年代的拼搏精神,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勇立潮头。

1991年,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验响彻全国,成为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在邯钢展览馆,“一吨钢的成本账”展板前,常有人驻足沉思。当年,邯钢人以“倒逼成本”的勇气,将每吨钢成本降低80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邯钢。这种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正是太行儿女“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

峰峰矿区的转型之路同样亮眼。曾经黑烟弥漫的矿区,如今变身“世界陶瓷小镇”,百年老字号“彭城陶瓷”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火花。在彭城古镇的老窑址旁,“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用声光电技术重现“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盛景,传统工艺与文创产业结合,让“煤城”蝶变为“瓷都”。而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也在改革开放中焕新:新建的烈士纪念堂采用数字化手段,全息投影技术让左权、董振堂等先烈“重现”,年轻一代通过VR体验“穿越”到抗战现场,红色教育从“说教式”走向“沉浸式”。

 

四、社会主义发展史之路:新时代的邯郸答卷

进入新时代,邯郸以“四史”精神为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续写新篇。在涉县,“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太行35年,把论文写在山间地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他生前常说:“我是共产党员,就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如今,他的骨灰撒在他曾奋斗过的荒山上,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成为“太行山上的绿色银行”,诠释着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所在的赤岸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们依托红色旅游,开起农家乐、民宿,卖起“八路军小米”“刘邓大饼”。村支书李海军说:“当年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了和平,如今我们要靠双手把日子过红火。”2023年,赤岸村人均年收入突破2.8万元,红色资源成为富民强村的“金招牌”。

在邯郸东部新城,科技新城拔地而起,华为云计算中心、中电科网络安全产业园等项目落地生根,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而在滏阳河畔,曾经的工业废水河经过生态治理,变身“城市会客厅”,每天傍晚,市民在河畔散步、骑行,尽享生态红利。这一幅幅生动图景,正是邯郸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篇章。

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到一二九师纪念馆的峥嵘岁月,邯郸的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是“四史”的鲜活教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邯郸正以“四史”精神为灯塔,在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征程中阔步前行。当太行山上的红叶再次染红山岗,当滏阳河畔的钟声再次响起,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故事,终将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民革武安市一支部  赵大春

 

             202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