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千万家庭的和谐幸福,是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也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学校而言更是如此。我市学校、幼儿园数量众多,数量庞大的师生集中在学校食堂就餐,一旦食堂原材料采购、食材加工等环节出现问题,极易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存在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目前,对于学校食堂和营养餐的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协调机制不顺畅,导致监管责任不明确,监管力度不够。
(2)学校食堂和营养餐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如食品采购、加工、配送、留样、检测等各环节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关于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教育和培训不到位,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不健全等。学校缺乏对食品原材料进行严格管控的能力,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部门根据采购需求,为降低和节省采购成本,大多数从农贸市场或个体摊贩直接购买成品和半成品,采购方式具有随意性,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供应体系,缺乏大型、稳定、优质的供应商,无法提供进货采购验收凭证和检测评价报告,使得购买的食材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加之学校对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在原材料采购、原材料索证等过程中存在一定监管盲区,采购证件、票据不规范,采购部门往往更注重采购的价格,使得食堂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降低,如若在存储环节考虑不当,可能会造成大米、面粉、粮油、冷冻食品等食材的变质,加工出的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3)食堂食品安全检测不到位
目前,由于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制度,部分学校缺乏对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投入,对原材料入库、出库的食品质量检测,往往是凭借工作人员眼看、手摸、鼻嗅等工作经验,缺乏检测数据支撑。由于缺少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对采购的原材料是否存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情况不清楚,食品中是否残留非食用化学添加物、微生物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不足,对餐具缺乏定期抽样检测,从而使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流于形式。
(4)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人员有限。目前,对于学校食堂和营养餐的监督机制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师生家长等多方参与,但各方的监督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监督方式和手段也有限。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公开透明的招投标程序、合理有效的评价和退出机制、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机制等。
建议:
1.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
教育局和市场监管局要继续加强沟通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监管力度,督促行政区域内各类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落实陪餐制度,不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2.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
逐步实施学校大宗食材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以肉、蛋、奶、米、面、油等消费量大的食品原料为重点,建立大宗食品原料统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制度。采购食品必须索票索证,并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做到采购食品逆向可追踪;对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等环节工艺流程严管严控,避免食品及其原料交叉污染、腐败变质,防止食物中毒;严格执行聘用人员岗前体检和培训制度等。
3.健全学校食堂信息公开制度
明确将学校食堂食品进货来源信息、食品制作过程、学校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堂从业人员健康证、监管部门检查结果作为重点公开信息的内容,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食品来源、采购、加工制作过程全过程进行公开,接受师生和学生家长监督。
4.加强社会协同共治
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新闻媒体、人大政协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助力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实现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