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孙中山研究

中山精神视域下新时代民革党员政治品格与履职能力协同提升的研究

2025-04-09作者:卫未良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孙中山先生倡导的“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简称“中山精神”),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的历史根脉与价值核心。新时代背景下,民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肩负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以中山精神为引领,探索新时代民革党员政治品格与履职能力的协同提升路径,既是传承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参政党建设、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二. 核心概念

1. 中山精神:以“爱国、革命、不断进步”为核心,包含“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兼容并蓄”的开放视野。

2. 政治品格:民革党员应具备的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追求(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政治操守(廉洁奉公、忠诚为民)。

3. 履职能力:民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核心能力,包括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自身建设能力等。

4. 协同提升:政治品格为履职能力提供方向引领和精神动力,履职能力是政治品格的实践检验和价值载体,二者在中山精神滋养下形成良性互动。 

三.新时代民革党员政治品格的“三维坐标系”

结合中山精神与参政党建设要求,政治品格可理解为:

1. 信仰维度:筑牢“三个认同”

- 历史认同: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必然性,从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历史转向中,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历史选择。

- 理论认同: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现代转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如“民族主义”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生主义”对接共同富裕目标。

- 价值认同:以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为动力,强化“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2. 素养维度:锤炼“三种能力”

- 政治鉴别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中,如面对“台独”势力歪曲中山精神(妄图割裂“九二共识”历史纽带),需旗帜鲜明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 协商沟通力:在政党协商中,借鉴孙中山“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既坚持原则性(如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建言),又讲究灵活性(通过调研数据增强建议说服力)。

- 自我革新力:对标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如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常态化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克服“本领恐慌”。

3. 作风维度:坚守“三条底线”

- 廉洁奉公:以孙中山“官吏则为人民之公仆”为镜鉴,在社会服务、参政议政中杜绝利益输送,维护参政党良好形象。

- 务实亲民:继承中山先生“深入民间”的调研传统(例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考察全国铁路时行程万里),新时代需践行“脚底板调研”,避免“坐在办公室写提案”。

- 团结共事:发扬“和而不同”的协商文化,在党内合作中反对“个人主义”,在政党协商中杜绝“为反对而反对”,形成同向发力的履职合力。

四.构建“精神传承—能力建设—制度支撑—学术研究”共同体

1. 组织保障:各级民革组织成立“中山精神传承与能力建设委员会”,通过系统整合中山精神教育资源与履职能力培养体系,破解当前部分党员存在的“精神认同弱化”与“履职能力断层”问题。例如,2024年民革中央启动的“四位一体”建设(示范支部、党员之家、教育基地、榜样人物),正是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实体阵地结合,强化精神传承与能力提升的协同性。统筹政治学习与履职培训资源。

2. 资源整合:联合高校、党史研究机构、孙中山研究学会共建“中山精神与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产出学术成果反哺实践。

3. 文化浸润:创作《中山精神在民革》系列纪录片、漫画集,通过新媒体传播增强年轻党员代入感,避免“说教式”传承。例如:民革重庆市委会通过中山花艺协会、旗袍协会等平台,将传统文化与中山精神相结合,创新传播形式。

在党派机关打造“中山精神文化长廊”,陈列孙中山手迹、民革历史上的重要协商文件(如1948年《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宣言》),形成沉浸式教育空间。

五.中山精神视阈下协同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以中山精神为“魂”,构建政治品格培育体系

1. 分层教育机制:

理论武装: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结合,开设“中山精神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专题研修班;

情景教学:打造“重走孙中山革命足迹”实践课堂(如:广州黄埔军校、上海孙中山故居),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政治身份自觉”;

典型示范:选树“中山式党员”标杆(如在乡村振兴中践行“民生主义”的党员企业家、在涉台工作中坚守统一立场的党员、专家),形成“见贤思齐”氛围。

2. 政治能力淬炼:

在政党协商中设置“中山精神履职答辩”环节,检验党员是否以“爱国、为民”立场提出建议;

针对“卡脖子”技术攻关、粮食安全等重大议题,组织党员开展“中山式调研”(即“不调研不发言”“不解决问题不撒手”)。

(二)以中山精神为“桥”,搭建履职能力提升平台

1. “问题导向”的履职训练:

围绕孙中山关注的“土地、实业、教育”等民生议题,开展新时代转化研究(如“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传承“民生为本”的问题意识;

建立“中山课题库”,聚焦国家急需、民革擅长领域(如社会法制领域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新时代枫桥经验下基层矛盾纠纷治理”、促进祖国统一领域的“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提升履职精准度。

2. “协同创新”的能力锻造:

组建“中山青年智库”,鼓励跨领域党员(法律界+经济界+科技界)联合攻关,践行孙中山“兼容并蓄”的开放思维;

开展“模拟政协提案”“虚拟政党协商”等实战演练,提升年轻党员“敢讲话、会讲话、讲真话”的协商能力,传承孙中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政治智慧。

(三)以中山精神为“尺”,完善协同提升评价体系

1. 双向考核指标:

政治品格维度:增设“中山精神认同度”“国家统一贡献度”“民生关切落实度”等指标,纳入党员年度考核;

履职能力维度:建立“中山履职效能指数”,从建言采纳率、政策转化率、社会影响力等量化评估,避免“重数量轻质量”。

2. 动态反馈机制:

结合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定期开展“政治品格—履职能力”对照检查,形成“学习—实践—反思—提升”闭环;针对履职中暴露的政治站位偏差(如调研选题忽视国家战略),及时以中山精神为参照校准方向。

结语: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时代答卷

中山精神犹如一条红线,串联起民革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历史轨迹。新时代民革党员唯有将中山精神内化为政治品格的“精神钙片”,外化为履职能力的“动力引擎”,才能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坐标中,答好“为什么要提升”“提升什么”“如何提升”的时代之问,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新时代参政党骨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中山传人”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