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以“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赤子之心,开启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征程。作为以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为旗帜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自1948年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携手前行,在历史洪流中书写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初心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中山精神的核心要义,既是民革赓续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更是在新时代助力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以“爱国、革命、不断进步”为魂,筑牢信仰之基
孙中山先生一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其“爱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革命”精神是打破旧世界的锐利武器,“不断进步”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民革从成立之初就将这种精神融入血脉:1948年响应中共“五一口号”,1949年参与新中国筹建,改革开放后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继承中山精神,就是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正如民革前辈朱学范所言:“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新时代民革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准则。
在参政议政中,民革始终以国家发展为导向,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重大议题深入调研,提交的《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建议》等提案,正是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生动实践。这种与党同心的政治自觉,正是中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
二、以“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为脉,夯实合作之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其中也包含着各民主党派与中共风雨同舟的合作史。70多年前,民革前辈作出响应“五一口号”的历史选择,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民革人应时刻铭记的初心之源。民革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1956年,民革提出“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号召;1992年,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2022年,在中共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明确“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这一系列政治抉择,彰显了民革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追随。
新时代深化多党合作,需要在“共”字上做文章:思想上共频,通过“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行动上共振,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发挥民革在社会法制、三农、促进祖国统一等领域的界别优势。2023年,民革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专项工作,足迹遍及11省市,形成调研成果30余项,正是“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的生动诠释。这种“参政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的政治智慧,正是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理念的当代演绎。
三、以“薪火相传、实干兴邦”为责,勇担时代之任
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的“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民革事业的薪火相传,既要靠精神传承,更要靠实干笃行。一方面,需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尤其注重青年党员培养,通过“中山讲堂”“党员之家”等平台,让年轻一代在党史、民革史学习中找准定位;另一方面,需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作为,以“国之大者”为“责之重者”,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作用——孙中山先生“祖国统一”的未竟遗愿,正是民革开展对台工作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民革持续举办“中山·黄埔·两岸情”交流活动,推动两岸青年共缅先烈、共话发展,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基层是参政议政的“源头活水”。浙江民革党员在“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中推广“中山帮扶车间”,帮助千余农户增收;四川民革组织法律专家团队深入藏区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这些“接地气、暖人心”的实践,既传承了中山先生“民生为本”的情怀,更展现了新时代参政党的责任担当。正如民革章程所写:“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历史的接力棒,更是时代的动员令。
历史的长卷在接续奋斗中铺展,精神的灯塔在时代变迁中闪耀。从“振兴中华”的呐喊到“民族复兴”的号角,从“五一口号”的响应到新时代多党合作的实践,民革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新征程上,唯有以中山精神为舟,以团结奋斗为桨,才能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浪潮中稳舵远航,让民革事业的薪火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康庄大道上永远燃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更多“合作共赢”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