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相信很多国人都有耳闻。至于其要义,恐怕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精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从三民主义产生的年代起,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人还是黄埔军校学生,都想当然的认为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学说。为何一直有学者要为三民主义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呢?三民主义真的和社会主义相抵触吗?我相信这一直是困扰了大家很久的一个问题,下面就阐述一下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以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
由于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吸取了西方民主共和的一些先进思想,这就难免让人断章取义,甚至形而上学的认为中山先生所造就的共和国就是要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那一套。说到民生主义的事实,最要紧的是均贫富。孙中山的观点区别于作过历代农民起义者“均贫富”的思想之处,除了分配社会财富的方法根本不同外,还在于比较能够从阶级关系认识贫富差别问题。如他曾对民生主义作了这样一个诠释:"若夫民生主义,则为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也。此阶级为贫富阶级:如大富豪、大资本家在社会上垄断权利,一般人民日受其束缚弛骤,陷于痛苦。"对孙中山而言,这种均贫富主张乃是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重要体现。他所希望的是“必要人类得到极端的平等”,并指出这种平等观念不是过去就有的,而是“近年人类思想改革”的结果。因此之故,他的均贫富主张便也有更为远大的目标: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外国是有相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要不受这种痛苦的意思,就是要"共产"。"
对于民生主义,中山先生为避免引起党内同志的误会还在1924年1月21日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本党多数同志对于此重要主义,向不留心研究,故今日因此主义而生误会,因误会而生怀疑,因怀疑而生暗潮,刻既有此现象,恐兆将来之分裂,发生不良后果。”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的人不明就里。从《黄埔军人》这部电影中也可看出些端倪,影片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在黄埔军校的学员既有共产党的学生,也有国民党的学生,难免在思想上会因为社会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搞不清而常常发生矛盾性的争论。戴季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他容忍不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军校学生里传播,就去中山先生那里告状。由于当时的主流是国共合作,中山先生、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都不支持他,中山先生说:“社会主义对我们有好处的吗,学生看几本马列的书,讨论一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何不可?”戴季陶表示要辞职。孙先生说:“你现在不干就是对军校的最大贡献,你的职务由法国留学回来的周恩来接替。”周恩来刚到黄埔军校,就有黄埔学生宋岩问他:“三民主义为何不能容忍社会主义救中国?”尽管电影不能作为历史来看待,但我们至少从这个电影片段可以看出,当时的军校学生没有厘清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或者说在他们看来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就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学说。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1905年春孙中山在欧洲建立革命组织(即中国同盟会的前身)后,他专门拜访了设在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要求接纳他的革命组织为第二国际成员,由此看出,孙中山是把他领导的革命运动视为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中山先生在所做的《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讲到:本总理前闻北京一般新青年非常崇拜新思想。及闻俄国共产之主义,便以此为世界极新鲜主义,遂派代表往俄,拟与之联合,并代俄宣传主义,认定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为不同之两种主义。我们老同志亦认定“民生”与“共产”为绝对不同之二种主义,双方均属误解。......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产主义”均包括其中。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他是这样赞扬社会主义制度的:“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矣。予言至此,极抱乐观。”还说:“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从中山先生这段话可以看出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就是中山先生所殷切期望实现的社会主义,根本看不到一点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相抵触的地方,哪里会有三民主义不能容许社会主义救中国的说法呢?
孙中山指出,社会主义是为了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不平等而提出来的。他在辛亥革命前便已提到:欧美各国"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想要设法挽救"。晚年又说:欧美国家由于"生出贫富极大的不平等,……国内无论什么事都被资本家垄断,富人无所不为,穷人找饭吃的方法都没有,故发明民生主义,为贫富的不平等要把他们打到平等。这种主义近来在外国很盛行,渐渐传到中国"。 这就是说,孙中山承认他的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思想最初是从西方传入的。
1921年6月30日,中山先生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上作了《学生求学 要立志救国》的演说,他在演说中讲到实行民生主义的主要起因是社会贫富不均。自机器发明始就产生了社会主义的土壤。有机器而经济上竞争优胜,而富者愈富;无机器则经济上之竞争劣败,而贫者愈贫。殆至人民贫富相差悬殊,而社会主义遂应势而起。尝考欧西最初社会主义学说,即为“均产派”,主张合贫富各有之资财而均分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专为调和治愈社会贫富不均的良方妙药。
孙中山不仅限于口头上谈论社会主义,而且真正准备在行动上实现社会主义。他在担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一天,就亲自将他从欧美带回来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著作四本:《社会主义概论》、《社会主义发达史》、《社会主义之理论与实行》、《地税原论》寄给中国社会党总部,并附函称“请广集同志,多译此种著作,以输入新思想,若能建一学校研究斯学,尤所深望。”他于1912年10月14日在上海中国社会党有关《社会主义之发生和派别》演说中对社会主义产生的时间和原因及社会主义派别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他在演讲中讲到:社会主义者仅可区分为二派,一是集产社会主义,二是共产社会主义。盖以国家社会主义本属于集产社会主义之中,而无政府社会主义又属于共产社会主义。所说的集产社会主义,就是国家一切生利的各项事业,如土地、铁路、邮政、电气、矿产、森林均为国有。所说的共产主义,即人在社会之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两相比较,共产主义本为社会主义之上乘。孙中山把共产主义视为"社会主义之上乘",也即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和更加完美的形态。他还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最高的理想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故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他又谈到:"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这就是说,民生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便是实现共产主义。 接着中山先生对实现共产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今日一般国民道德之程度未能达于极端,尽其所能以求所需者尚居少数,任取所需而未尝稍尽所能者,随在皆是。于是尽所能者,其所尽未必充分之能,而取所需者,其所取恐又为过量之需矣。狡猾诚实之不同,其勤惰苦乐亦因之不同,其与真正之社会主义反相抵触。说者谓可行于道德智识完美之后,然斯时人民,道德智识即较我人之高,自有实行之力,何必我人之穷思竭虑,筹划于数千年之前乎!......
中山先生主张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呢?社会主义之国家,一真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也。国家社会主义云者,国家各种大事业由政府借债经营,如农田、水利、铁道、电气及其他可专利的事业概收为国营。又如土地增价,地主不费劳力而坐享其利,政府为主持公平计,亦定有两种办法:先令地主呈报地价,或则按价抽税,或则照价而收买其地。以上两种问题解决,则大利归之国家,政府即以其所获之利还诸人民,作诸种公益慈善事业以调剂社会之苦乐。此主义事简而效大,实有可行之理由。
在教育方面,中山先生主张: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卒业之后,分送各处服务,以尽所能。在医疗方面,中山先生主张:设公共病院以医治之,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着等,则社会可少屈死之人矣。在养老方面,中山先生主张:设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则可补贫穷者家庭之缺憾。演讲最后部分,中山先生以高度的赞美之词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国家宏伟蓝图:社会主义之国家,人民既不存尊卑贵贱之见,则尊卑贵贱之阶级,自无形而归于消灭。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置其业,幸福不平而自平,权利不等而自等,自此演进,不难致大同之世。据上可知,孙中山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后,便进入了消灭阶级的自然演变过程,真正的社会平等也随之逐步实现。必须指出,这种认为消灭阶级是实现真正平等的必要前提的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大致相同的。
纵观孙中山一贯的思想,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不过实行社会主义的办法,与马克思主张的办法不同,与苏联所实行的办法也不同。例如,他不同意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而主张阶级合作;他提出要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病,却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主张节制资本;对于平均地权的方法,也仅仅限于用抽地价税的方法来实现土地利益归公,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没收地主土地的办法。他主张“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益相调和”及举办“种种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的事业”,以促使社会进化,而批评和反对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的观点。 显然,这一主张多少是受到了第二国际的阶级合作及“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但孙中山对和平改造方案能否行得通也心存疑虑,因为他晓得“资本家要保守自己的私利”,故“无论是采用和平的办法或者是激烈的办法,都被资本家反对”,他们会“用很专制的威权、极残忍的手段”,来镇压社会党人;而在这种情况下,“欧美社会党将来为势所迫,或者都要采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经济问题,也是未可定。”他甚至重申以往的立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这表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策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多选择性,也包含一定的矛盾性和起伏性。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民生问题,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解决“耕者有其田”具体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一书就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
究竟什么社会才算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的特点,“一大二公”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行到高潮时,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特点的简称。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乃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被称作共产主义因素)。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和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现象造成了农民的惊恐和不安,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把阶级斗争当成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把坚持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当成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后,虽然指出并纠正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先后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把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因此,如何看待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现在走社会主义道路仍然有借鉴的意义。孙中山关于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中国要像欧美一样经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阶段,反对任由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再通过流血的社会革命把它推翻,而是主张直接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国家社会主义”计划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他认为赞扬既能大大加快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步伐,又可避免中国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遭受剥削和因再次发生社会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总而言之,孙中山是企图通过在现阶段实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他想用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来抑制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而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要"最大限度地发展资本主义";他计划建立的是一个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痼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什么"没有弊病的资本主义社会"。
民革武安支部 赵大春
20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