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2025-04-09作者:牛保增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同时也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以逐渐发展。封建社会的解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历史选择,但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迫和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而最终要将中国沦为完全的殖民地。故而,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封建势力的黑暗和人民大众的日益不满,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码,和封建主义黑暗势力的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终于在1911年爆发了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一场反侵略、反压迫、求生存、求发展的大革命。史学家把他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大革命,震撼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敲响了封建王朝的丧钟。使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方向发生了大转折。同时为中华民族以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中国近代史上,后期民主革命可借鉴宝贵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前驱,是他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自1894 年,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达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的主张,到他1924 年应当时的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整整30年里,为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他从没有停止过一时一刻。这30年,是他奔波拼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献身的3 0年,是他实现他的伟大的人身观、价值观的30年。

关于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运动的伟大贡献,历史学家主要从三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一是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二是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是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其实就孙中山先生这三个贡面的主要贡献。这实际上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革命一生的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如果说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是他革命成功的话,那么他的早期革命活动应为:宣传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制定革命纲领,举行武装起义。他的中期应为:捍卫革命成果,同封建帝制反动的残余势力进行继续斗争的过程。封建帝制反动的残余势力,诸如张勋辫子军的复辟、袁世凯称帝等。孙中山进行继续的斗争,如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等。他的革命的第三个时期,是他革命运动的晚期,他的晚年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取得革命成功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工农大众。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成为了以后国共合作的基础。于是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也常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真正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

     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三个时期,我们认为他在中国革命运动史上,或者说他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的贡献,具体说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建立革命组织。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逸仙。自幼读英文,从西学,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属于华侨青年。异帮先进的文化曾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是具有新思想的新派青年。青年时期他曾做过两件事,一是为反对封建迷信迷,和好友陆皓砸了村中北帝庙的神像。二是,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孙中山抛开广州的业务,回到翠亨村,写了一封给清朝廷的中堂李鸿章的书信。在这篇上书中,孙中山提出了四点救国之策,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在他的青年时期便开始萌发他的革命思想。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中国资产阶级第一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达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的主张。,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5年 1 月,孙中山回到 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此后他在海外 16 年,先后 5 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1905 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的东京集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的革命政党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它是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组建的党,是反封建主意、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党,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锐利的思想武器。这股革命力量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党派,它代表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广大民众的求生存,要发展;反殖民、反压迫,拥护共和的意愿。这股革命的力量,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是革命队伍中的急先锋,是辛亥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

 二、引进先进思想,结合中国社会的现状,提出:“三民主义” 的革命政治纲领。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在中国这是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1905年8月孙中山又领导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接着他又把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形成了其完备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民族主义主要是以“反满”为基本内容和中心口号,力求用革命手段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并避免为帝国主义“共管”或被“瓜分”,争取建立独立的、民族的国家。

他的民权主义是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创立一个“平等”、“民治”、“国民”的共和国,并在民主立宪的原则下,就相应的政体问题,如革命程序问题、革命政党的政治方向问题、权力和职能的区分问题、地方自治问题及全民政治和五权宪法等问题的一系列具体的建政方略。

 他的民生主义,包含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孙中山将其解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显然,他的民生主义的宗旨和精髓是既要振兴实业,广泛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防患于未然,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

它作为带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革命政纲出现,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无疑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高峰。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历史贡献就在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发展,将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后,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性飞跃。随着国际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虚伪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三民主义才能在中国真正实现。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作为时代的产物,自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此前为止最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是留在近代中国思想宝库中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三、组建革命武装,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

自1894 年他革命的开始,到1925年3月在北京病逝得三十年里,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主要有:1895年的广州起义,1900年 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义,1907年 5月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 7月6日的安庆起义,1907年 9月的七女湖起义,1907年 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7年 9月的防城起义,1908年 3月的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 4月河口起义,1910年 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 4月的黄花岗起义,1911年的武昌起义等十多次。

    孙中山是一个“坐而言起而行”的革命家,自从他认清中国问题的症结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办兴中会;第二年,1895年2月,孙中山和早期参加革命的杨衢云、郑士良、陆皓东、邓荫南、陈少白等人在一个月的时间就发动了三千多名革命志士,准备像洪秀全的太平军那样,挥师北上,逐鹿中原,乘着清廷在中日战争后的虚弱,一举推翻满清王朝,重建一个汉民族的国家,实现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的政治理想。

    多次起义的失败,并没有使孙中山丧失革命的信心,反而使他意识到要推翻清廷重建一个新国家,将一个人的革命转化为全民族的觉醒,还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还需要与清廷进行长时期的殊死搏斗。直至1911年春天的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在十几年时间里发动了数十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极大震动了清廷,对清廷走上政治变革道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促动作用。

    孙中山组建革命武装,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他领导的武革命近代中国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封建皇帝,推翻了满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长河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场最彻底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重大的社会变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历代进步阶级前仆后继、不断斗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超出了近代中国此前为寻求救亡图存所作的一切努力,达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推进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第一个制高点,为中华民族的后继者继续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度的政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其内容及评价如下:一,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二,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三,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他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巨大进步;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政治上,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必要前提,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在经济上,共和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条令和政策,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赋予三民主义的新内涵,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以革命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使它反映了历史的特点,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反对帝国主义被规定为首要任务;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以“民族自决”的原则代替了先前民族“融合”、“同仕”的主张,并把三大政策作为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通的、革命的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则不得享有,并规划了旨在“济代议政治之穷”和“矫选举制度之弊”的具体措施。民生主义则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为土地纲领的中心口号,“节制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则构成工业化的基本内核。与三民主义相比,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由最初的排满兴汉到反满贵族,最后进一步明确反帝斗争。重新阐释的三民主义,在基本原则上与共产党制订的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合作的政治基础,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新阐释了的三民主义的历史贡献就在于: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民主政治和经济思想,而且形成了广博的思想体系。他以打破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前提,以实业化为中心,以民主政治为杠杆,以科学、教育和文化的革新与发展为必要条件,以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根本目标,其范围相当之广泛、内涵十分丰富,从政治、哲学到经济建设,从内政、外交到文化教育,从伦理、道德到济世救人,均有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理论观点。包括建立在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坚持进化发展的普遍观念,

 孙中山毕生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制度的奋斗,以及从事政治、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革命实践,集中体现了他要使中国“驾乎欧美列强之上”的宏伟政治抱负和救国救民的民主主义战斗精神。孙中山还创立了“行易知难”说,认为“能知必能行”,突出重视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极力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并把它作为救国的必由之路。

 孙中山与袁世凯在矛盾冲突中相互配合相互妥协,终于达成清帝退位、终结帝制、走向共和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功不可没。一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从大局出发没有继续坚持先前十多年的政治口号驱逐鞑虏,没有将满洲人赶回东三省,而是走向五族共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也为后来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契机。二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从大局出发,同意对清廷皇室给予优待,没有重演法国大革命的结局,使一场暴力革命以五族共和国家重建结束,这是中国智慧的胜利,当然更是孙中山革命党人的贡献。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中国人民建立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他为改造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他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