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孙中山研究

再论辛亥革命性质

2025-04-09作者:赵大春

    在很多近代历史性研究文章里,只要一提到辛亥革命,很多学者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这批革命党人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多年以来,大家众口一词,国内基本上没有持有异议的。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认真分析,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中国人的光复运动,是一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具有民主革命的色彩,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以革命党人在革命中的政治观点来看,把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很牵强的,也是难于自圆其说的。  

 我们现在来看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呢?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战斗的。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后期的尼德兰革命应视为其先声,而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则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仅爆发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一方面该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革命的成功创造了物质前提,另一方面旧的社会体制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造成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其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较为单一,即推翻本国、本地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有社会秩序(在英、法表现为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在北美表现为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此外并不肩负其它任务(如解放劳动人民)。

 那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情况。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时候力量很小,发展不足,他们对辛亥革命没有兴趣,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有兴趣的是立宪运动,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求得部分改革。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这一阶层的代言人,维新派明确要求保护和奖励发展工商业,自然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发言,说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适当的。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一度取得较为显著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所增加。但他们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他们害怕革命,反对革命,总是期望在最少动乱和最少痛苦的情况下谋求改革。日俄战争,立宪小国日本打败了专制大国俄国,中国的工商界和教育界受到极大的刺激和鼓舞,他们以为从中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此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开始活跃起来,立宪团体纷纷出现,著名的有上海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粤商自治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贵州的宪政预备会等等。其他各地规模较小的宪政研究会,自治研究会等团体,据统计全国不下80余个。立宪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力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起义的革命党人大多对当地资产阶级采取了联合和合作的态度。有的从一开始就同资产阶级在咨议局中的代表人物建立了联络,甚至实行某种程度的合作。对资产阶级及其上层代表人物来说,一则革命已经临到眼前,怕也没用了,避也来不及了;二则革命没有带来他们所担心的那种破坏;三则旧朝覆灭,大势所趋。资本家拥护共和,但并不因此成为革命党。他们捐输饷项,支援革命军也是从本阶级的实际利害着眼的。请看张謇一段日记,辛亥年十月二十九日:“欲江宁之回复秩序,须设置民事;欲设置民事,须客军出发;欲出发,须财政先得数十万。”这是指江宁一地,欲图全国恢复秩序,环顾宇内,那就要靠最有实力的袁世凯了。张謇等一大批资产阶级立宪派,倾心拥袁,力促南北和议成功,就是出于他们本阶级的利益打算。

 汇集在同盟会旗帜下的革命者主要有三部分人:一部分是知识分子,一部分是海外的中下层华侨,一部分是会党。会党本来就是反满的秘密组织,因为年代久远,政治色彩逐渐淡薄。但他们的反满意识很容易被唤醒。会党中的群众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流氓无产者。他们基本上没有文化,民主共和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无法理解的。他们踊跃参加革命,多半是出于反满的民族意识和反抗压迫的愿望。当他们的活动没有革命党人的领导时,反满是唯一的政治口号。海外华侨曾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了最早的一批同情者和追随者。华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正是为逃避满清统治者的压迫而冒险出洋去寻求新的生活出路的。他们在海外又受到帝国主义者的歧视,更增加了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恨,其反满意识很容易被唤醒。当然,华侨中多少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接受资本主义文明,对于孙中山创建民国的理想是不难接受的。每次举行武装起义,中山先生到海外募集款项,而华侨中的巨商资本家很少有捐款支持革命的,反而是大多数中下层的华侨慷慨解囊,支援历次武装起义。要不中山先生怎么会在檀香山街头演讲时说:“华侨同胞捐钱,革命同志捐命。”呢?如果是华侨资本家捐款支援革命的话,那中山先生就不必大费周折的去筹款了。

 革命党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同样是怀着激烈的反满情绪走到革命队伍中来的。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是十九世纪末叶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新型知识阶层。这部分知识分子从他们所受的教育来说不再是中国传统的孔孟儒家学说,而是包括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包括了法国的思想家卢梭的学说甚至还包括西方的社会主义学说。他们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外,已经具有了近代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所以说从知识结构上,他们和传统的文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就拿中山先生来说,1878年4月,中山先生到檀香山意奥兰尼男子中学求学时,他首先感受到这是一个精彩文明的世界。学校的课程设置除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还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这在中国学校是没有的课程。入学第三年,学校有了兵操课,他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入学的第三年,中山获得了英文文法第二名的好成绩。他在日记中写道:“到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同时,从这批人的社会身份来说,他们还没有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还是学生,或是国外的特别是日本的留学生,或是中国当时新式学堂的学生。他们还没有职业,他们有的还是学生时候就成了职业革命家,那么把他们这一批学生定性为资产阶级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产业,他们本身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都没有任何关系。以中山先生为例,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里。中山出生那年,其父孙达成像中国千千万万个父亲一样,靠卖苦力养家糊口。中山先生6岁时,他已经随姐姐孙妙茜上山割草打柴,或到塘边给猪捞饲料。7岁到了上学年龄,但因为家中没钱而上不起学。直到9岁,由于得到在海外的哥哥孙眉的资助才得以在本村上私塾。再以辛亥革命志士陈天华出身为例,父为小贩,做一小生意勉强度日。陈天华少年即善属诗文,曾撰写反满文字和小册子,散发于长江沿岸各省。1905年冬,发生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政府文部省之《取缔规则》运动,陈天华为抗议日政府之诬蔑中国留学生,投东海而死。所以说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就是这样一批新型的、激进的向往共和的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和西方通常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不一样。反满是推动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又是他们用来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反满思想是清朝入关以后在汉族及其他遭受满清统治者野蛮镇压的各族人民中深深扎根的,是随时可以发芽的仇恨的种子。它在恰当的时机被利用起来,会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和深刻的感染力。不一样就在于:其一,他们推翻的对象是皇权专制主义,具有种族革命的意义。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来说明,美国独立战争与辛亥革命都是兼有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色彩的革命运动。但是两者又有显著的区别,按照现今的主流的历史理论,将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基本符合实际的,但是辛亥革命却不能。首先,美国在独立建国之前并没有明确的民族意识,而中国人在辛亥革命之前的民族意识已经相当浓厚。美国人主要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移民、非洲黑人、土著印第安人后裔等,虽然经过一两百年的共同生活,北美人们在经济上联系大为加强、文化上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作为一个族群的意识开始萌芽,但是在独立战争之前北美人民并没有明显的民族意识,并没有认为自己是与英国人截然不同的两个民族。中国的情况则明显不同,中国的文明史自黄帝战胜蚩尤以来,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逐渐的统一并加强,鸦片战争后不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有浓厚中国人光复运动色彩(太平天国出湖南时就发布了讨满檄文, “予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才在革命初期势如破竹,振动江南半壁,可惜后来宗教色彩压过了民族革命,因此而丧失了相当民众的支持,也被曾国藩等败类抓住把柄予以剿灭;尽管如此,太平天国的民族革命之功也不可抹杀,很多太平天国残余实力也在不断进行民族革命,孙中山少年时也自称“洪秀全第二”。而辛亥革命时期各个革命团体的宗旨与口号,则更为明显的反应了这一点。其次,美国独立战争的口号主要在于“人权”,而辛亥革命则重在“排满”。在北美与英国矛盾激化的1775年前后,北美要求独立的人寥寥无几,北美与英国武装对抗的性质还不是真正的独立战争,大家普遍的心态是要通过武装反抗获得平等的权利,这在1775年召开的第一届大陆会议充分的体现出来。辛亥革命则不同,虽然革命党人有民主的追求,但是在论述民主的时候几乎都是将“民主“看作是保障民族独立的“良药”,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在再次复国之后避免再次亡国而要求民主,为了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追求民主,革命的中心在于光复祖国、民族独立。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是在争取“人权”的口号下居住在北美的人民对自由权利的追求而发动的独立战争,民族革命的色彩相对较弱,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排满”的口号下中国人的光复运动,革命党人认为“民主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良药”而要求在革命成功后建立民主共和国。虽然两者都是兼有兼有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色彩的革命运动,但是两者不能简单类比,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其二,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救亡,挽救民族危亡是摆在当时全国人民面前最迫切的任务,这一点和西方资产阶级不一样。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贵族、国王、封建主,但是辛亥革命的时候在西方世界工人运动已经发展到要打倒资本主义社会、打倒资产阶级阶段,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希望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孙中山没有用社会主义这个词,但是他用民生主义这个词。孙中山于英国伦敦脱险后,继续在伦敦居留了一年多。他在伦敦居住期间,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海外殖民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已经建成为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的大量积聚,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明显。首先是分配不均所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其次是劳资关系日趋紧张。再次,随着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得到了日益增长的拥护,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理论成了时髦的风尚。中山先生看到了欧洲发达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怀着使中国在推翻清王朝之后发展民族经济时避免重蹈覆辙的愿望,悟出了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性。这种基于对贫富悬殊的担忧而萌生的改善民生的愿望,既有中国兴亡治乱的历史渊源,又反映出西方社会学说的直接影响。中山先生与他的追随者是要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全新共和国度,他在成功吸取了欧美那些成功治理国家经验的同时,孙中山始终坚信创制一部适合中国的民主主义的宪法是极为重要的。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沿袭西方各国的宪法。1906年﹐他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再加上考选权和纠察权。孙中山认为在“共和政治”中复活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将“创立各国至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创建破天荒的政体﹐以使各机关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在《五权宪法》中对此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他指出美国的“有文”宪法和英国的“无文”宪法是“最好”的﹐但也“不能”和“不必”完全师法。美国宪法“不完备的地方”和“流弊”很多﹐英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的界限“还没有清楚”﹐实际上还是“一权政治”。

综上所述,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党人,他们并没有想在建立一个完全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人从来没有建立过的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关系,中山先生在他多次的演讲中多有解释,这不用赘述。从严格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就是一场平民主义革命,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

                     赵大春

                    20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