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学术研究和实践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2025-04-09作者:高严增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即: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先行者中山先生如是说:“国之根本,在于人民”。

    中国梦,承载的是人民的梦,人民共享梦的产物。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致目标。而我们团结和奋斗的前进过程中,自然应该有,也必须有我们的指导主义、思想、理论、论述和观点,更应该有我们民族斗争和解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如果说,前者是道路,后者就应该说是一种力量。方向重要,意志更不可能或缺。

    而千百年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民族脱离封建帝制,实现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忘记,也不该忘记我们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精神值得学术界专业研究。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他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毛泽东同志说:“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我们应该有清醒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路,适合世界发展大势的路,而这条道路不是现成就有的,而是全体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摸索探讨而来的,在道路的行进中,我们仍要不断进步更新,切不可懈怠懒庸,不假思索的认为,不握方向盘无视前方机械的前行,坎坷与不测仍旧存在,碰壁和颠覆继续干扰。虽然我们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但是我们还相当长时间探索在社会主义出街阶段的路上,是可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自推翻封建王朝始,中山先生就一直摸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新三民主义的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孙中山先生为寻求国家民族前行道路可谓做出了毕生尽力,死而后已。我们现有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确立,正是成长于革命先行者的丰功伟绩之上,是经验和教训的结晶。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我们现有的道路,不折不扣脚踏实地的继续前行,继续探索,继续开拓,继续战斗。“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一个明显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中国现代爱国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是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丰碑,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特点 ,孙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天下为公”,这成为辛亥革命的精神纲领。这是继承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精神之二就是“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孙中山精神更是近现代中国反封反殖民反帝过程中中国精神的经典,对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仍具极其重要的意义。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他投身革命的时候,正值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民国只剩一块空招牌,国内大小军阀混战割据,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目睹时艰,忧心如焚,毕生都在追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并始终把爱国主义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当有能力为千百人服务时,就为千百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

    新三民主义,就是中山精神的真实写照。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礼记》一书中《礼运》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天下为公”的“公”字,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孙中山所题写的“天下为公”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内容。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在最后的时间,他在《致苏联遗书》中说道: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在最后时刻,他仍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操心费力,何等可贵。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髓,这种精神,是实现中国梦路上必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我们就没有超越不了的极限,没有应对不了的挑战,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实现不了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不是实现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区域等定向少数人的梦,而是全体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它包括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共同的梦。而中山精神,正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最大武器。

中山先生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时期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政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邓小平:“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江泽民:“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胡锦涛:“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而海峡对岸的声音也发出一致的声音:连战:“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昌盛。牺牲奉献,死而后已,这是他整个的生命奋斗史,也是我们民族的奋斗史。”吴伯雄:孙中山先生留给两岸太多的共同资产,诸如“天下为公”、“博爱”、“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马英九:百年前先烈先贤用自信与梦想克服比现今更险恶的困难,中山先生筑梦踏实的一生,说明了梦想是改变世界的动力。

列举这些,充分说明,中山先生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是无人能敌的,是团结海内外力量的最佳精神武器。所有民族分裂分子,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叛徒。
  研究中国近代史,孙中山应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离开了孙中山,一部中国近百年史就说不清楚。“在纪念孙中山、研究孙中山的问题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到很多共同语言,能够达成不少共识。所有民族分裂分子,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叛徒,他们害怕孙中山,但反不掉孙中山。他们越怕,我们就要把孙中山这面旗帜举得越高。”

    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应当统一,这是孙中山一贯的思想。早在1903年,他就著文抨击帝国主义阴谋“分割”中国领土的妄言。他指出:“支那国土统一已数千年”,“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分割此风俗齐一、性质相同”之民族。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孙中山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迫切要求,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其对内施政方针是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军阀割据的局势,孙中山更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 孙中山指出,实现国家统一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他说,今日之中国,正是万国耽耽虎视的时候,如果中国人“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近来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国,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我们中国人定要自觉承担起责任,消除纷争,把国家导向独立、民主和统一。中国的统一,断不能指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列强有关。因为“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因此,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中国的和平统一才有可能。
  孙中山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留下的遗训至为宝贵。时至今日,台湾与祖国大陆仍处在分裂状态中。它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向和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违反孙中山先生的谆谆告诫。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民族不团结,国家不统一,怎能言之完美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中山先生的遗志,顺从中山先生的忠告,去用各种方法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维护领土完整,抵御包括日本在钓鱼岛挑起事端在内的一切干预我中国梦实现的偏激力量,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怎么样用更健全完善的思想武装头脑,去怎样走好自己的路,研究些什么学术问题去为中国梦而服务,研究中山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新的时代下要不要研究孙中山先生,怎样研究孙中山先生,如何定位孙中山学术研究,研究些什么,有人认为,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相冲突,我笑了,笑的坦然,笑的自信,我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的阐述,都不是,也不应该以简单的阶级划分去分辨敌我,断章取义的几段言辞去衡量判断否定一切,搞“两个凡是”,把学术研究就变成“注经学”,变成照抄+解释+经过剪裁的现实和历史的事实、甚至不惜捏造事实结论无非是照抄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如果这样做,恰恰是对他们的极端糟蹋。中山先生我们要研究,要好好研究,做学术专业研究,包括建国治国,民主民生民权和民族独立的研究。用这些研究的成果去服务经济,服务政治,更健康地健步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去实现那伟大的中国梦!


 

                                               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