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中国杰出的民主政治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最早地提出了不发达的农业国家经济发展思想,创立了崇高而独特的经济史学价值;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的形成具有宏大厚重的历史基础;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全部内容;孙中山以民族主义阐释了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最根本的发动因素,以民权主义阐释了发展工业化经济的最内在的主体力量,以民生主义阐释了发展工业化经济的最现实的总体目标。
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构造了科学内在的系统。
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全部内容。孙中山把“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民生”是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孙中山把“富国富民”作为民生主义的目标,把民生主义作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终极归宿,作为理想社会形态。同时,孙中山明确指出实现民生主义即“孙氏社会主义”这个思想社会形态的途径就是“工业革命”及其与之不可分离的城市“节制资本”和农村“平均地权”的制度保障,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是一贯统一的。所以笔者认为,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是孙中山整个民主革命实践的结果,其思想也是逻辑关联的、贯通的。
(一)孙中山以民族主义阐释了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最根本的发动因素。
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色,孙中山在民族主义就是他的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内在的政治革命品质。孙中山是在站在近代中国作为半殖民半封建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角度,强烈提出中华民族只有获得政治上的民族独立后,才能实现“振兴中华”之目标,他鲜明地把实现民族独立的政治革命明确作为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最根本的发动因素和首要因素。如果从经济发展来考察工业化,工业化是一种发展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诸如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等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发动和推进工业化起的作用不同,但是也必然其中有某个因素对工业化的发动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即能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生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阐释了他提出的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经济最根本的发动因素就是“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的思想。孙中山深知近代中国要发展工业化经济的最大障碍来自语国际上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国内的封建主义的压迫,造成了近代中国政治上的不独立和经济上积贫落后。因此,孙中山明确提出要以民族革命的手段破除这个障碍,无论从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革命纲领提出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章程》通过,进而到1914年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发布,最终到1924年改组国民党重释发布《三民主义》等一系列文献来分析,还是从孙中山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来看,孙中山全部思想都始终显现着孙中山的国家政治独立和民族平等自由的思想。此恰恰就是孙中山主张工业化发展经济的首要政治命题。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与稳定,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主义革命是决定力量。这是所有工业化经济国家所必备的政治环境条件,这正体现和说明了孙中山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的鲜明的民族性。
(二)孙中山以民权主义阐释了发展工业化经济的最内在的主体力量。
“民主”是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理想的另一个鲜明特色。孙中山认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最内在的主体推动力量是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整个中国各方面的统一力量。孙中山强调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经济必须是在反对和铲除封建主义条件下,让广大民众真正参与到工业化发展过程并能享受工业化经济成果的益处,这反映了孙中山把工业化发展经济的主体力量放在广大民众的基础上,并且突出地从民权政治建设和行易知难的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动员和集聚广大民众的主体力量。孙中山认知到,“任何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作为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可以由人及其由人组成的政府的统一体,其客观的内在动因就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对民主共和体制进行了系统构建;在《民权初步》中,对国会的开会方法、议事程序和会员的权利义务进行了阐释。另一方面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首先提出《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全面反映孙中山对物质和精神建设互动、协调发展关系的思考。这是孙中山受德国新历史学派关于“经济问题只有和伦理道德联系才能得以说明解决”的思想影响形成的。孙中山强调中国近代工业化社会发挥要有一种共同“心性”意识,这种是工业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有其相适应的“心性”形态,“知易行难”的封建社会意识是近代工业化发展经济的精神桎梏。正是如此,孙中山倡导“行易知难”工业文明的社会价值观念,提出要加强工业化经济社会的心理建设,旨在把民众从半封建历史形成的包袱中解放出来。他把民权政治和心性建设作为破除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两大障碍的有武器。
(三)孙中山以民生主义阐释了发展工业化经济的最现实的总体目标。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倡的理想社会形态。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可以一贯起来,一贯的道路,都是打不平等,民族主义是打民族的不平等,民权主义是打政治的不平等,民生主义是打经济的不平等。“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后来进一步强调,“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本党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全部革命的最高理想形态和最终目标。毫无疑问,这个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一定是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最现实的总体目标。
工业化经济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成功的标志。工业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资本品工业关联度大的部门,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转换变革过程。它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它是社会生产部门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进行过程,同时是生产力自身突破的变革过程。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集中阐述了工业化发展经济以中心的民生价值观。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开宗明义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解外国近百十年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 不仅如此,孙中山以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民生价值观为指导编制了庞大的经济专著《实业计划》——一部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规划书。孙中山认为“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从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看,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振兴实业是达到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近代实业就是工业化经济的主要承载体,是近代社会经济生中不可缺的部门之统称,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还包括交通、矿业等产业。
我们认真研究孙中山著作文献,从当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角度来审视孙中山全部革命思想发现,孙中山工业化发展经济思想是存在着独特的线索和思想体系。孙中山终生追求的是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发展工业化经济,在中国建立理想的“民生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振兴中华”之目的。